临安岛石山核桃资讯交易平台

杭州临安秋树商贸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山核桃引种栽培效果与存在问题
来源: | 作者:xht365 | 发布时间: 3216天前 | 29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核桃具有栽培易、花工少、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高产山核桃林,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但目前山核桃分布地区狭小,仅浙、皖两省相邻的天目山区7个县(市)40余万亩,年产量不足1万T,产量远远供不应求。随着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创汇,栽培山核桃效益日益提高,所以在加强山核桃现有抚育管理的同时,有计划的扩大栽培,是迅速发展山核桃的重要途径。山核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长江以南海拔1000m以下山地均可种植,性耐阴、耐寒,尤适于石灰土上发展,扩大栽培前景广阔。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年代初各地竞相引种,每年仅从临安市调出的山核桃种子就有数万斤,但40多年过去,引种成效甚少。1985~1990年,我们先后对引种过山核桃的浦江、诸暨、义务、仙居、建德、常山、鄞县、余杭、长兴、三门等县市作过调查,发现至尽尚保留的成片林子很少,但保留的少数散生单株,多数生长、结果正常,坚果质量也不亚于原产地——临安昌化的山核桃。

        二、影响引种成败的因素

  (一)影响引种成败的因素

  影响山核桃引种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根据山核桃的生态习性正确选择造林地,掌握正确的造林和抚育措施。

  1.造林地选择

  山核桃怕高温干旱和日灼,在干旱瘠薄的丘陵地造林,不仅成活率低,且成林后生长结果也差,常受干旱危害,在干旱年份,果实发育不良,有时空籽率可达705以上,在接近主产区的临安青山镇朱村,20世纪70年代引种山核桃60多亩,因地处海拔100m左右的丘陵,土层薄,山核桃常遭干旱为害,1988年大旱,手500多Kg果,得到饱满的干果仅5kg左右,空籽率达99以上,而1989年夏季低温多雨,果实发育良好,空籽率不到5%,因此低丘造林宜选择阴破,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造林,一般情况下造林地应选择海拔200m以上,1000m以下为好。

  山核桃对土壤要求是疏松肥沃,不过酸、过粘,最喜石灰岩发育的黑色淋溶石灰土,其次是疏松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黄壤以及凝灰岩、页岩、灰质页岩、紫砂岩发育的土壤,土壤PH值5.5~7.0为好,过粘过酸、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山核桃生长不良,易早衰,果实小,出仁率及含油率均低。核桃幼苗幼树遇击水易烂根,要注意林地排水。在产区的沟谷破脚,生长结果不良或成批死亡。在产区有些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但排水不良,土壤粘中且土壤容重大,虽然土壤潜在肥力很高,而产量却不高,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土壤物理性质比化学性质更重要。从调查来看,义务黄山林场,磐安黄檀林场,浦江中余乡、七里乡等地引种保存率较高,生长结果正常与林地海拔较高,湿度较大,土壤类型适于山核桃生长发育不无关系。

  2.造林措施

  山核桃幼苗喜阴,在造林初期为幼苗创造一个阴湿环境非常重要,从调查来看,在疏林下造林或带状整地,保留带侧植被给幼苗创造侧方庇荫,成活率和生长情况显著优于裸地造林,特别是在低海拔地区。

  西天目林场1960年在杜仲疏林下营造山核桃,成活率87.6%,而在林中空地及裸地造林,成活率仅44.8%,造林次年前者生长量为80.82cm,后者生长良仅41.67cm。1990年调查浦江县七里乡登高村两块引种的山核桃,I号地为紫砂土,海拔400m,西南坡,坡度22°,土层厚80~100cm,造林时为裸地,现在植被仍稀少,1973年造林10多亩,现在只保留12株,保存率不到5%,保留下来的山核桃高5.2m,胸径8.1cm,冠幅4.0m*4.5m,单株产量1.5~2.5kg。II好地海拔500m,东北坡,坡度10°,石灰土,土层厚60~80cm,植被茂密,造林时带状整地,保留侧方庇荫,造林6~7亩,现保留4亩完整林子,保存率60%意识,现在平均树高6.0m,胸径9.0cm,冠幅5.50*5.0m,单株产量3.5~4.0kg。说明较阴湿的林地,并保留侧方庇荫,有利于山核桃成活与生长。

  3.苗木质量

  许多地方引种山核桃失败,是由于育苗失败或造林的苗木不合格。

  在排水不良的地方育苗,先是雨季圃地积水烂根,接着高温干旱季节来到,因根系受伤,西水能力弱,使苗木水分失去平衡而大批死亡。临安苗圃1963~1964年利用农田育山核桃苗5.8亩,共用种子370kg,约23万粒种子,由于圃地积水和日灼使苗木大批死。最后只产7000多株苗,成活率仅3%,而且保留的苗85%下部根系腐烂。20世纪60年代建德、丽水、安吉和长兴等地均因这个原因而鱼苗失败。引种栽培的苗木有两类:一类是人工培育的实生苗,一般以2年生苗早另为好,但2年生苗山核桃主根发达,侧须根少,成活率不高。最好是1年生苗移植1年,以促生侧速根,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1972年我们在干旱丘陵地造林,1年生苗成活率仅46.72%,而经过移植的两年生苗,成活率高达97.31%。另一类是用野生苗造林,在产区利用苗龄3~6年生不等,一般有较好的分枝和完善的根系。年龄大、抗性强的野生苗,随挖随造成活率均在80%以上,1989年我们在浙江临安洪岭乡调查,当地群众用1~1.6m大苗造林成活率达84.7%。但用野生苗造林必须注意下列三点。

  (1)苗木大小适中,苗高1~1.3m,有均匀分枝,不带老根头。

  (2)挖苗宜选择阴天或小雨太内,随挖随造,如调往外地造林则必须及时假植,运输时根部用湿稻草或塑料袋包套保护,在运输途中防止风吹日晒。

  (3)苗木运到目的地后立即造林,在造林前对苗木伤根及过多枝条进行修剪,前着可促生新根,后者可减少蒸腾。1985~1987年义务市黄山林场引种1~2m高野生苗造林,凡注意苗木质量和苗木保护的成活率达82%;而从安徽金寨县长途运来的大别山山核桃野生苗,由于苗木质量差,又未经过包装而长途运输,成活率仅为24%。

  4.幼林抚育管理,从调查看,各地引种的山核桃在抚育管理方面存在下面问题;①部分地区全面除草送土,造成阳光直射幼苗生长不良;②多数地区对引种的山核桃未认真抚育管理,有的任其自然,结果林内丛生杂草,争夺了山核桃的水分和养分,使幼树生长不良:③有的地方,新造幼树遭人畜破坏严重,因山核桃开始结果较迟,且一般先形成雌花,又因无雄花授粉而推迟结果,往往被误认为该地不适与山核桃生长,不能结果而遭砍伐。山核桃造林后如坚持带状抚育,前几年带内送土抚育,保留带侧植被,夏抹将带侧杂草灌木除去铺与带上,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保温保湿;造林密度适当加大,以便早日改善林分环境,或造林后坚持套种农作物就能到早实早丰的目的。如临安市西天目林场1960~1961年在杜仲疏林下营造山核桃林,经13年定期观测,平均树高8.6m,平均冠幅3.06m,平均根际直径16cm,其中3~7年生期间,年高生长量达0.82~1.13m,是少见的速生树种之一,造林后第七年普遍结果。该场1959年营造的山核桃林,1966年普遍结果,而造林后不加管理的林子要10~13年才能结果。

  5.病、虫及松鼠为害

  在各地引种地区,凡土壤瘠薄及管理粗放的都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其中树干害虫天牛及枝枯病较为严重。义务市黄山林场270株山核桃有68%单株受天牛危害;85%单株受到枝枯病危害,有的单株30%,左右大枝枯死。

  对果实危害最大的是松鼠,义务市黄山林场1988年结果累累,但因松鼠为害,几乎颗粒无收,天童林场也因松鼠为害,常常丰产不丰收。松鼠为害的在产区也严重,但因山核桃大面积栽培,往往不易发现。

  6.不熟悉山核桃加工和食用方法

  在调查中发现少数地方引种山核桃收获后不会加工,最后连树也被砍掉。

  (二)引种注意事项

  1.按适地适树原则,选好林地

  营造山核桃的林地,宜选海拔在200~1000地带;500m以下选阴坡;700m以上阳坡,以石灰岩、紫砂岩、花岗岩、凝灰岩、灰质页岩等母岩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度应在60cm以上。在高温干旱的低丘造林其早期应与其他速生树混交,以利迅速成林和得到庇荫。

  2.造林地宜带状整地

  保留带侧植被,造成侧方蔽荫,注意苗木质量,可充分应用野生苗造林,人工实生苗最好是经过移植1年的2年生苗,造林前一定要保护好根系和避免风吹日晒。

  3.抓好幼林抚育管理

  初造幼林,春、夏两季要及时在内松土除草,秋、冬清除带侧杂灌木铺于带上。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在造林初期套种玉米及速生经济树种油桐、山苍子等,以便为山核桃结果后全部砍去,形成山核桃纯林,这样既利于山核桃生长,又可增加早期收益,达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

  4.抓好病、虫害防治

  特别是天牛、枝枯病和松鼠的防治。天牛可用毒泥塞孔、针注毒液等防治方法,还可以剪除危害枝烧毁;枝枯病主要是求冬清除枯枝,消灭病原;松鼠可用人工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