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晚秋及时清除病落叶并烧毁。
(3)发病初期,喷洒1%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10~15天一次,连喷3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三、山核桃苗木根腐病
山核桃苗木根有时会因烂根而一簇簇死亡,烂根的原因是由于圃地潮湿,根系窒息腐烂,土壤中的病菌如镰刀菌类就会趁机侵染为害,使根系腐烂,导致苗木枯死。防治方法:
(1)及时排水,防止圃地积水;
(2)病区边缘开沟隔离,沟内撒石灰;
(3)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的500倍液浇灌病区。
四、山核桃蚜虫(Kurisakia Sinocarye Zheng)
山核桃蚜虫又名“油虫”、“麦虱”。属同翅目,蚜总科,分布浙江、安徽各山核桃产区,危害山核桃树。
危害情况;以小蚜刺吸嫩牙跟汁液方式为害。每年4月上中旬即“清明节”前后危害最重,此期1~3代小蚜重叠在一起争相刺吸,进入为害盛期。为害严重时,使雄花枯萎,雌花开不出,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第一代蚜(母蚜):赭色,无翅,体背有皱纹,具肉瘤,触角短,4节,缩于腹下,无父管,形似一只“小乌龟”。
第二代蚜;体嫩黄色,无翅,扁平,椭圆形,触角5节,复眼红色,腹背有绿色斑带两条和不甚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三代蚜:为有翅蚜,翅前缘有一黑色翅痣,触角5节,腹背有两条绿色斑带及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四代蚜(性蚜):体无翅,无腹管,触角4节。雌蚜黄绿色带黑,头前端中央微凹,尾端两侧各有一圆形泌蜡腺体,分泌白蜡,雄蚜体色较雌蚜深,头前端深凹,腹末无泌蜡腺。
越夏型:体黄绿色,无翅,个体极小,体扁薄如纸。
生物学特征;一年4代。10月下旬~11月初卵在山核桃芽缝、叶痕以及枝条破损裂缝里越冬,一处一粒或十几粒,翌年1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孵化为第一带小蚜,初为黄色。后转为暗绿色,象小乌龟并慢慢地爬至山核桃树的芽缝里刺吸取食,至2月中下旬(雨水前后)开始从芽上陆续转移到芽下小枝上刺吸为害,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虫体发育增快,到山核桃开始萌动的3月下旬~4月初(惊蛰以后,清明前)发育为成熟母蚜,开始进行孤雌卵胎生产第2代小蚜。第2代小蚜一经产下便可爬至正在萌发中的山核桃芽叶上刺吸为害,到4月上中旬(清明节前后)又开始进行孤雌胎生,生产第3代小蚜,聚集于山核桃新叶上,刺吸为害,此时,第一,第二,第三代蚜虫都可以看到,竞相刺吸为害,进入为害盛期。到4月下旬,第3代小蚜的背肩两侧开始形成翅芽,继续成为有翅蚜。不久,有翅蚜产下非常微小的第4代小蚜于山核桃叶背上并于5月上中旬(立夏前后)开始休眠越下,称为越夏型。越夏型蚜体黄绿色扁薄如纸贴于叶背不吃不动,直到9月中下旬才开始慢慢苏醒过来恢复活动,同时体形增大,颜色由黄绿色转为黑绿色,在叶背刺吸为害。直到10月下旬~11上旬发育分化为无翅的雌蚜和雄蚜,交配产卵,卵产于山核桃芽上叶痕以及枝干破损裂缝里过冬,每雌蚜产卵1-5粒,卵产后,雌、雄蚜相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