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造林措施
山核桃幼苗喜阴,在造林初期为幼苗创造一个阴湿环境非常重要,从调查来看,在疏林下造林或带状整地,保留带侧植被给幼苗创造侧方庇荫,成活率和生长情况显著优于裸地造林,特别是在低海拔地区。
西天目林场1960年在杜仲疏林下营造山核桃,成活率87.6%,而在林中空地及裸地造林,成活率仅44.8%,造林次年前者生长量为80.82cm,后者生长良仅41.67cm。1990年调查浦江县七里乡登高村两块引种的山核桃,I号地为紫砂土,海拔400m,西南坡,坡度22°,土层厚80~100cm,造林时为裸地,现在植被仍稀少,1973年造林10多亩,现在只保留12株,保存率不到5%,保留下来的山核桃高5.2m,胸径8.1cm,冠幅4.0m*4.5m,单株产量1.5~2.5kg。II好地海拔500m,东北坡,坡度10°,石灰土,土层厚60~80cm,植被茂密,造林时带状整地,保留侧方庇荫,造林6~7亩,现保留4亩完整林子,保存率60%意识,现在平均树高6.0m,胸径9.0cm,冠幅5.50*5.0m,单株产量3.5~4.0kg。说明较阴湿的林地,并保留侧方庇荫,有利于山核桃成活与生长。
3.苗木质量
许多地方引种山核桃失败,是由于育苗失败或造林的苗木不合格。
在排水不良的地方育苗,先是雨季圃地积水烂根,接着高温干旱季节来到,因根系受伤,西水能力弱,使苗木水分失去平衡而大批死亡。临安苗圃1963~1964年利用农田育山核桃苗5.8亩,共用种子370kg,约23万粒种子,由于圃地积水和日灼使苗木大批死。最后只产7000多株苗,成活率仅3%,而且保留的苗85%下部根系腐烂。20世纪60年代建德、丽水、安吉和长兴等地均因这个原因而鱼苗失败。引种栽培的苗木有两类:一类是人工培育的实生苗,一般以2年生苗早另为好,但2年生苗山核桃主根发达,侧须根少,成活率不高。最好是1年生苗移植1年,以促生侧速根,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1972年我们在干旱丘陵地造林,1年生苗成活率仅46.72%,而经过移植的两年生苗,成活率高达97.31%。另一类是用野生苗造林,在产区利用苗龄3~6年生不等,一般有较好的分枝和完善的根系。年龄大、抗性强的野生苗,随挖随造成活率均在80%以上,1989年我们在浙江临安洪岭乡调查,当地群众用1~1.6m大苗造林成活率达84.7%。但用野生苗造林必须注意下列三点。
(1)苗木大小适中,苗高1~1.3m,有均匀分枝,不带老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