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尧林
人物介绍:钱尧林,浙江武义人,1936年出生,1954年参加工作,中专文化,中共党员,工程师。历任临安县昌北区林业站站长,昌北区科协理事长,昌北区副区长、区委委员,临安县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1996年6月退休。2000年-2003年受聘担任科技110电话咨询服务工作。他曾多次获杭州市、临安县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市县部门先进个人、优秀林学会会员;撰写论文34篇,11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与山核桃相关的11篇;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10个(其中山核桃项目8个),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22次。
回顾我40多年工作历程,皆与山核桃相随相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她的身上。
昌化,与山核桃结缘
1954年金秋,我从浙江林校毕业到省林业厅等待分配工作,有关领导找我谈话:“钱尧林,你到临安昌化去吧,那里是一个偏僻的大山区,也是我省特产名果杭州小胡桃的主产区,你要为发展山核桃生产作贡献。”我当时十分激动,表示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结果就这样成了第一位分配到昌化的林业干部,在昌化林场(龙岗镇黄山坪)一干就是4年。
那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林木育苗,具体负责山核桃的育苗技术指导工作。山核桃人工育苗是一项新工作,在学校没有学到过,难度比较大,只好自己实践,不断摸索钻研。山核桃播种分秋播与春播。秋播鼠害严重,春播种子要贮藏,难发芽,且怕高温,夏季需搭荫棚,避免霉雨季节发生烂根病。一年生的苗木仅20—30厘米高,两年出圃造林。经过与其他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技术上逐渐成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苗木,由各级政府在造林季节分配到各乡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绿化,从此以后改变了山核桃发展靠飞禽走兽传播、挖野生苗造林的历史,加快了昌化地区山核桃林的发展。可以这么说,今天昌化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摇钱树”,与当时的人工育苗是密切相关的。
昌北,情牵山核桃25年
昌北,被称为临安的“西藏”,位置偏僻、海拔高、交通不便,干部调动一提到去昌北都摇头叹息,十分害怕,特别是年轻人怕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自告奋勇到昌北工作的屈指可数。1962年的一个夏天,我再次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调到昌北区林业站工作。从此成了在昌北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地科技人员、林业干部。
我了解到昌北的贫困主要是因为山上资源少。全区总面积44万亩,山地面积36万亩,其中荒山达16万亩之多,不少乡村出现“远山荒、近山光”的状况。山区缺木材、缺粮、缺钱,更缺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林业“松树靠飞籽,杉树靠萌芽,山核桃靠自生自灭”。为解决吃饭问题,开山种粮、毁林种粮,结果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旱自然灾害频繁,河床抬高、良田被毁、房屋被冲,经常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死路,唯一的出路是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执行县委提出的“压山抓田、退耕还林”的正确方针。我作为一个林业干部,改变昌北“一穷二白”的面貌也有一分责任。我认为,昌北山多田少(人均山有10亩,耕地半亩),且山地肥沃,气候温和,发展林业大有可为,特别是岛石、新桥、呼日等乡村大部分是石灰岩地区,适宜种植“摇钱树”—山核桃,而且山上遍地都有山核桃野生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