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农技人员丁立忠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平时施肥勤、用除草剂多的林地,越是发病多;而那些农户在外打工、平时无人照看的山核桃林却很少发病。
丁立忠猜测:问题会不会就在化肥和除草剂上。于是,他对发病的山核桃林进行土壤取样,拿回实验室测土。“不出意料,土壤呈酸性,含有大量对山核桃树根系破坏严重的铝离子。”他分析道,这与农民连年使用化肥、除草剂有很大关系。
枯死的山核桃树越来越多,村民们这才渐渐相信,“大概真是土地出了问题”。岛石镇岛石村农民方明华就是在吃足了苦头之后才相信,“丁立忠的话大概是八九不离十了”。
方明华有两片山核桃林,一片地处陡坡,因上山作业不易,他一直都是面撒化肥,除草也全靠除草剂;而另一片山核桃林在山脚下,地面平整,方便作业,于是他从来不用除草剂,用肥也格外讲究,控制化肥用量,有时候还施些农家肥。
这两年,山上那片山核桃林陆陆续续患上根腐病枯死了近三成,而山下的那片山林“好好的,啥事也没有”。
和每一位临安林农一样,方明华如今很着急:到底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一片片都枯死吧?
治病救树难在哪
病根找到了,可治病却并不容易。“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壤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丁立忠说,即便是林农们积极配合,往少了说,就得好几年。
可事实上,临安山核桃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经营分散、规模小,也妨碍了治根腐病。
“改善土壤,测土配方是第一步,可要做好这一点任务很艰巨。”丁立忠说,过去他们虽然也做了很多测土配方的工作,但大多都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测土。
可在山核桃林里,几乎每一户林农的经营方式都各不相同,土壤中各种元素的成分也不同。只有对每一块不同的林地都细致地测土,清晰掌握每一亩土壤的成分结构,才能开出有针对性的“良方”。
“单单这一项,难度就着实不小。”丁立忠说,这需要相关部门成立专门项目,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培育一大批能够打通治病“最后一公里”的农技人员。
更让丁立忠心急的是:虽说许多农民已经知道了病因,可真要他们不用除草剂,减少使用化肥,不少人还是不愿意。
说到底,不少农民还是盯着眼前的那点利益。丁立忠举例道:不用除草剂就意味着要雇人手工除草,而现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雇工人工除草一天就要300元;少用化肥,就很可能减产,若是再赶上小年就几乎没什么赚头。
“所以,许多农户知道归知道,可真到了实际生产中,还是难以完全按照农技专家的指导来操作。”丁立忠有些无奈。
天目山脉,曾让临安农户引以为傲的山核桃林,如今正面临干腐病、根腐病的双重挑战。
在临安的山核桃第一大镇——岛石镇,去年山核桃林的面积有12.8万亩,占到临安全市的四分之一多。作为当地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村民们担心的是,“摇钱树”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